浏览:6 日期:2022-08-31
完美棋牌:“馅饼”变“陷阱”!宜宾街头这些扫码后微信支付竟受限了还有……原标题:“馅饼”变“陷阱”!宜宾街头这些扫码后,微信支付竟受限了,还有……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宜宾人流量较大的街头、广场、商场、超市、菜市场等地,时常能看到有人在搞“扫码免费领礼品”的活动,送的东西有彩灯气球、毛绒公仔、花环饰品以及粮油鸡蛋、抽纸洗衣粉等,五花八门;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驻足。
很多人都会觉得扫码能免费领取礼品,既不耽误时间,领完还能取关,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但事情真那么简单吗?请看“馅饼”变“陷阱”的真实案例。
2020年8月中旬,家住老城区义乌小商品城附近的张阿姨在菜市场买菜,遇到有扫码免费领大米、鸡蛋等的优惠活动。她随即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扫码参与其中。之后,在工作人员的一番操作下,张阿姨如愿领到1袋5kg的大米。
回家途中,张阿姨逢人便说起这件“好事”,还向相熟的伙伴儿们介绍,让她们抓紧时间也去参加活动。当天晚上,张阿姨与儿子说起此事。儿子意识到情况不妙,遂反复检查她的手机,*终确认她只是开通了“京东白条”,并未使用,这才把心放下来。
2020年6月初,易先生和女友逛街时,碰到有人在四处发传单,说添加好友后可获得免费体验券。他们起初也没有理睬,但那人一直跟着他们不断求关注,且再三保证不是微商、不会发消息打扰,惹得女友很是恼怒,他才匆匆扫码了事。
随后,那人很热心地教他要点哪些步骤完成操作,由于太匆忙,他也并未留意。直到晚上吃完夜宵准备付款时,才发现微信支付功能已受限。他当即联系微信客服,才得知是他帮助辅助注册的账号存在违规行为,微信后台检测到账户有异常,才限制了部分功能。
2020年10月15日,吴女士接送孩子上学时,在大观楼附近遇到几个手拿毛绒公仔的工作人员在街头到处拦路送礼。想着儿子非常喜欢这些小玩意儿,也不用扫码,吴女士伸手拿了一个公仔。
之后,该工作人员表示要冲业绩,希望吴女士能帮忙在问卷里填上他的工号并留下手机号码以便核实,填完后还可以免费抽奖。随即拉着吴女士进店,并为她抽到二等奖,奖品是IPAD或5G手机。
“虽然奖品可以免费带走,但本人需在5年内保底消费6000元话费(含宽带)。且不说奖品质量能否坚持用满5年,就当下动辄微信聊天、QQ谈事的行为习惯来说,普通人消费根本达不到百元及以上,但扣费却是按每月*低百元来扣除,根本都不划算。”吴女士说,并放弃了该项“大奖”。
只是她没想到,当天中午回到家后,微信上就收到好几条信息,打开一看发现竟然都是被邀请入群的通知,而群中已有专门的“老师”在介绍如何“兼职刷单”了。
2020年11月7日,记者前往吴女士提及的大观楼附近打探情况,发现“拦路送公仔”的活动仍在继续。遂佯装路过,果然被拦,并在拿到公仔后被工作人员请求填写问卷,理由是即将转正。
“随便乱填一个号码都行”,当问及如何填写时,该工作人员如是说,并告诉记者现在店里正在搞活动,“芝麻分”600分以上的可以免费领取对应的礼品。之后,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查询到“芝麻分”,并得知当前分值可免费领取一台5G手机。
其后,工作人员要求记者填写个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完成实名认证,即可拿走手机。因涉及关键隐私信息,记者只能借故离开。但那时候,店里有其他市民正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办理有关手续。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街头求“扫码”的,绝大多数都是打着“扫码送礼”的旗号,行收集用户信息之实,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商家在做活动。而被收集的用户信息,无一例外会被贩卖给“有心人士”,*终沦为套牢个人及亲友的“陷阱”。
该人士坦言,街头那些求扫码的人,几乎都是做兼职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简单地扫个码就能收集用户信息,更不知道他们或许已经沦为违法犯罪团伙的“帮凶”。而那些参与扫码领礼品的人,看似在“助人”的同时得到“馅饼”,实际上却是将个人及家人、亲友的信息出卖得干干净净。
借此机会,他提醒那些热衷扫码拿礼物的人,要谨慎对待这件事。不扫陌生码,莫贪小便宜。尽可能地保护好个人、家人及亲友的信息安全,才能避免“馅饼”变“陷阱”的悲剧。